饲料对养殖鱼类体色的影响,主要是通过影响鱼体生理机能,使之出现障碍,继而影响鱼类体色系统,导致体色的变化。通过饲料配方的调整、饲料原料的选择可以对鱼体体色进行有效的控制,这样既可以保证养殖鱼类体色维持正常状态,也可以通过饲料有目的地调控养殖鱼体的体色。在饲料中有针对性地添加适当的色素,有助于改善鱼体的体色状况。
饲料发霉实际上是霉菌大量生长和繁殖的结果,而霉菌在饲料中生长和繁殖需要1定的温度和湿度。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有:曲霉菌属、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。其中大部分属于温性型微生物,较适生长温度一般为22-30℃。其中曲霉菌属较适生长温度为30℃左右,青霉菌属为25℃左右,镰刀菌属为22℃左右。上述几种霉菌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,较适的相对湿度在80%以上。因此,霉菌的生长和繁殖与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密切相关。从全国范围来说,南方地区和华中地区大大高于北方地区。我国南方地区,5-9月份平均气温均在22℃以上,相对湿度在80%以上,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,特别是梅雨季节,霉菌生长繁殖较为旺盛,饲料霉变大多发生在这个季节。长期的梅雨季节导致空气湿度在85%以上,环境温度在22-30℃,在这种条件下霉菌大量生长繁殖,导致饲料发霉的情况非常普遍,给饲料厂、经销商以及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。